一、編制背景
2018年3月,機構改革以后,由自然資源部門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職責,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
2020年9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統籌謀劃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布局、合理分區、重點工程等,逐步推進國土空間全域生態保護修復的要求。
2020年11月,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推進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的編制工作,探索并深入推進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編制。
2021年5月,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制定《江蘇省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編制指南(試行)》,要求明確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總體格局、重點任務、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為建設“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強富美高”美麗新江蘇提供有力支撐。
二、編制過程
2023年7月中旬,南通市海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編制了《南通市海門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
2023年7月25日,南通市海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把《南通市海門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發送給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生態環境局、住建局、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和各鎮(街),征求各部門和鎮(街)的意見建議。其中區農業農村、住建局、發改委等部門和海門區經濟技區術開發管理委員會、包場鎮等鎮(街)書面說明無意見,采納區水利局、生態環境局、海門港新區意見,修改完善形成第二次征求意見稿。
2023年11月7日,南通市海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把《南通市海門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2021-2035年)(第二次征求意見稿)》發送給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生態環境局、住建局、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和各鎮(街),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生態環境局、住建局、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和各鎮(街)均無意見。
南通市海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根據第二次收集的反饋意見,進一步完善修改《南通市海門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2021-2035年)》,形成報審稿,報請南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審查,于2023年12月14日通過南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的專家論證會的論證。
2024年3月29日,為更好地完善規劃內容,提升規劃的可操作性,南通市海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規劃公示,廣泛征詢公眾意見。公示期間公眾無意見。
2024年5月8日,區政府辦公室印發《南通市海門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2021-2035年)》。
三、總體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南通市海門區總體發展定位和南通市海門區國土空間規劃總體目標,服務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各類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強化農田生態功能,改善城市生態品質,構建海門區高品質國土生態格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海門。
四、主要內容
1.規劃編制范圍和期限
南通市海門區行政區域,規劃區面積為1372.1203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1120.5557平方千米,海域面積251.5646平方千米。
規劃期為2021-2035年,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規劃近期為2021-2025年,規劃中期為2026-2030年,規劃遠期為2031-2035年。
2.生態安全格局
銜接南通市域生態空間結構,以保障海門區生態安全和生態服務功能為目標,構建“兩帶十廊”生態安全格局?!皟蓭А睘檠亟鷳B保育帶和沿海生態保育帶?!笆取敝敢劳型▍芜\河、老運河、通啟運河和海門河四條東西橫向河道以及滸通河、圩角河、青龍河、三余豎河-大洪河、大新河、黃家港-靈甸河六條南北縱向河道建設的藍綠復合生態廊道。
3.修復分區
根據海門區生態安全格局和主要生態問題研究成果,將海門區的生態系統分為北部海岸線修復區、中部農業綜合整治區、南部城鎮人居環境整治區和長江岸線保護區四個保護修復分區,開展針對性的保護修復工作。規劃主要任務是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推進生態空間保護修復、統籌農業空間修復整治和提升城鎮空間生態品質。
4.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
依據海門區資源環境特點及生態系統特征,在“四區”的修復分區基礎上,結合全區生態屏障、生態源地和重要生態廊道、關鍵生態節點,生態系統服務重要性高、生態敏感性高或生態系統恢復力弱的區域,省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確定的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規劃確定長江沿岸生態修復重點區、河網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區、國土空間綜合整治重點區、濱海濕地生態修復重點區和城鎮空間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區五大生態修復重點區域。
規劃期內計劃重大工程項目12大類共計42項。其中,沿江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3個;沿江生態帶建設工程項目2個;和美海島建設工程項目1個;水環境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19個;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項目1個;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工程項目1個;占補平衡補充耕地工程項目2個;濱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3個;海岸帶生態功能提升工程項目2個;城市綠地系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3個;城鄉居住區生態修復重點工程項目3個;城鎮空間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2個。
五、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明確責任主體和規劃要求,制定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專項行動計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安排,繪制時間表和路線圖,全面落實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各項目標任務,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改委、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嚴格規劃管理
加強規劃銜接傳導。加強規劃橫向指導銜接,相關部門編制的涉及生態保護修復內容的規劃應與本規劃做好銜接。落實規劃縱向剛性傳導,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應以市級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分區和重點區域為指引,嚴格落實管控指標和重大工程布局。
強化規劃實施評估。采用階段性檢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生態修復規劃實施情況考核,定期總結重大工程項目進展情況,評估規劃目標完成情況,保障主要目標任務落地顯效。
3.落實資金保障
保障政府資金投入??h級人民政府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繼續保障生態空間保護和修復財政投入力度??h級人民政府應把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大工程項目資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保障對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
拓寬投資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全方位投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激勵和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工商資本、金融資本等投資或參與生態修復項目建設和管理,拓展多元化資金籌措途徑,形成資金投入合力。
強化成果轉化應用。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成果應用,培育生態產業,統籌土地綜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等項目產出指標和生態產品收益,用于開展維護生態安全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促進生態修復工作良性循環。
4.加強科技支撐
同步開展數據庫建設?;谧匀毁Y源“一張圖”信息平臺,構建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數據庫,加強信息化建設,促進精細化管理。
切實圍繞生態保護修復關鍵問題,聚焦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突出新模式、新方法、新工藝,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攻克生態修復技術難點,為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5.鼓勵公眾參與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依托信息網絡平臺,廣泛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相關政策解讀等宣傳培訓,建立生態修復成果展示基地,開展自然教育普及生態修復知識,增強公眾生態保護修復意識。
引導公眾廣泛參與。主動公開規劃內容,引導鼓勵公眾參與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實施和監督,加大公眾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廣泛征求并合理采納公眾建議意見,營造全民共保、共建、共享的社會氛圍。
原文:點擊查看
視頻: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