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余東鎮召開古鎮保護開發規劃設計方案新聞發布會,就余東古鎮規劃設計方案進行了介紹,并回答了下階段余東古鎮“保護開發”工程的設計思路、近期實施戰略、未來的總體運營策略等相關問題。
仇亞:海門區余東鎮是一座擁有1300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古鎮。文化底蘊深厚,地理位置優越,于2008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歷年來,余東在古鎮保護開發的進程中堅持強調保護歷史文化遺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在各行各業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余東鎮把握機遇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融合發展之路。今天,由海門區余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繆佳云及相關條線領導,就南通市海門區余東古鎮保護開發規劃設計方案等內容,向大家作情況介紹,并回答大家的提問。
出席本次發布會的領導有海門區余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繆佳云,海門區余東鎮人大主席彭惠兵,海門區余東鎮副鎮長顧宏圖。海門區互聯網輿情中心副主任張澄嘯。我是海門區余東鎮黨委宣傳委員仇亞。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新聞媒體有:南通日報、海門日報、海門人民廣播電臺、海門電視臺等。
今天的發布會主要有兩項議程。一是由繆佳云鎮長對南通市海門區余東古鎮保護開發規劃設計方案進行介紹;二是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首先,由繆佳云鎮長介紹南通市海門區余東古鎮保護開發規劃設計方案。
繆佳云:根據本次新聞發布會的安排,首先由我為大家介紹余東古鎮保護開發策劃方案的基本情況。
余東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古鎮,始于唐代,興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為鹽而逐步發展形成,素有“鳳城”之美譽。2008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9年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是南通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千年古鎮。余東古鎮是通東文化及非物質遺產的空間載體,兼具居住、商業、旅游、休閑、度假等功能,是具有宜人生活環境和濃郁地方特色的古鎮。隨著產業變遷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古鎮逐步衰落、原住民減少,老的基礎設施和管理跟不上需求。我們以保護歷史真實載體、統籌維護歷史環境、合理永續利用為基本原則編制了以下方案。
此次余東古鎮保護開發策劃方案的規劃范圍為余東歷史鎮區,規劃面積28.54公頃。
規劃以“如戲精彩 如夢人生”為主題,以“一環、一軸、四片區”為內容,打造中國首個劇場式古鎮。按照“講故事、鑄鏈條、塑產品”的思路,整體呈現“一環一軸四片區”規劃布局,構筑新舊結合的古鎮煥新模板:
一環是由1800米長的運鹽河水系形成的古鎮風貌環線。一軸是以876米長的明清石板街為核心的文化體驗軸。四片區是按照功能化,將古鎮劃分為市井百味、余東福地、鳳棲新城、古城印象東南西北四大片區。
市井百味是景鎮融合發展區,圍繞現有節點,突出吃的功能。
余東福地是緊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法光寺元素,突出游的功能。
鳳棲新城則是古鎮在現代的闡釋,建設民宿與安置房,突出住的功能。
古城印象為旅游核心區,集歲月尋蹤、天工造物、 梨園芳華為一體,突出體驗功能。
重點發展古鎮夜經濟,進一步提煉景區二十余條巷道文化內涵,通過挖掘巷弄主題故事,打造巷弄旅游鏈。
夜經濟,主體就是打造運鹽河夜游產品,節點性推出光影秀、水上實景演藝秀。以“一環”--運鹽河為依托,以鳳凰為元素,以鹽民人家、戲劇為主題。將燈光化作鳳凰的彩色羽翼,與雕塑、建筑結合打造,使游客在沉浸式的觀賞中全方位體會到余東文化。
巷道文化是以白墻青磚灰瓦為主基調,結合特色小品、水墨墻繪和景觀營造,打造自然質樸,風貌協調的巷弄空間。以文化的提煉和設施的提升,充分挖掘每一條巷弄的故事傳說,展現古鎮的風采底蘊。
未來,我們將以4A級景區創建為目標,突出招商引資、導入資源,強化游客體驗感,真正把旅游資源轉化為發展動力,但是工作中仍會存在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并提寶貴意見。
仇亞:下面進入提問環節,各位記者可以向出席發布會的有關同志進行提問,提問時請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彭煒峰:余東是南通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千年古鎮,作為通東文化的匯萃之地,具有豐富的文化遺存也保留了完整的古鎮格局,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余東古鎮“保護開發”工程的設計思路?
繆佳云:設計思路上,我們以運鹽河為紐帶,圍繞“城+水”作文章,將保護文化遺產、創造古鎮價值、謀劃合作發展作為目標,立圖打造特色旅游“打卡地”、傳統“文化會客廳”,擦亮余東古鎮這張“歷史名片”。在保護開發上我們重點體現還河于民、文化傳承、資源轉化這三方面。
一是還河于民,在開發保護中融入新元素,在規劃提質過程中,堅持不破壞原有歷史風貌原則。環境上,我們對景觀、綠化、道路及其他配套設施進行綜合改造治理,提升鎮區小環境的生態功能;硬件上,完善了污水管網、三線入地、景觀照明、河道整治,新增了臨水平臺、棧橋、休閑涼亭等休閑娛樂點,提升古鎮居民生活舒適度;文化上,新建的通東博物館以漕運、鹽稅歷史為背景,以原址遺跡為出發點,展現了通東歷史和運河文化。而石板街內新開的文創空間,將實體文化置于老宅子里,展現了文化對生活的延續。
二是文化傳承,打造通東文化凝聚地。余東的古城墻和古石板街內,老宅舊屋錯落成排,我們在老屋改造中,注意保持青磚青瓦的原始風貌和韻味,對重點文物保護景點進行修復、保護,并且建立了通東博物館,重現運鹽河曬鹽等場景。讓這些承載著悠久藝術、建筑、語言文化及獨特生活形態的物質載體,不僅滲入古鎮居民的生活脈絡,凝成文化傳統,更讓來余東鎮參觀游玩的旅客們能夠直觀了解、觸摸到老通東人內心那段“無形的記憶”。
三是資源轉化,突出招商引資,以產業結構轉型帶動古鎮保護。重點算好經濟賬、效益賬,把歷史文資源轉化成真金白銀。我們通過引導和市場化運作,引入民間資本,盤活老街發展。沿岸群眾家門口的“運河書咖”、大劇院、社區文化家園等讓文化與生活、產業交融,吸引廣大人民群眾關心和參與到古鎮的開發中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促進古鎮的新繁榮。
仇亞:感謝大家對海門區余東鎮發展的關心和支持,今天的記者提問就安排到這里。如果媒體記者還有相關的問題,歡迎會后和我們相關的部門作進一步交流。本次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